这边品牌和新车刚刚发布,那边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马上发布澄清声明,与划清界限。
近日,北汽集团一则澄清声明引发热议,声明中表示:
近年来,北汽制造虽在其产品、宣传、子公司名称上使用北汽集团的‘北京’‘北京汽车’‘北汽’等商标、字号,但与北汽集团并无股权关系、产权关系。
大多数网友看了半天都有些蒙圈,两家公司从名字上看,感觉多少有些关联,这难道是李逵遇到李鬼,傻傻分不清了?
事实上,两家公司之间的关系并不像声明中描述得这么简单,从历史上看,他们最早确实同属于一家企业——北京汽车制造厂,旗下产品BJ曾火遍大江南北。
回顾北汽集团与北汽制造之间的恩怨,其实本质上是一个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
年,在原第一汽车附件厂基础上,北京汽车制造厂成立;
年,北京汽车制造厂与北京摩托车制造厂合并组建北京汽车摩托联合制造公司;
年,北京汽车工业总公司、北京汽车摩托联合制造公司等企业事业单位组成北京汽车工业集团,后更名为北京汽车工业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即北汽集团前身;
年,北京汽车摩托联合制造公司与北京汽车装配厂共同改制组建成立北京汽车制造厂有限公司,其中,民营企业北京汽车装配厂控股66.7%;
年,北京汽车工业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增资北汽有限,实现了国有所占股比51%的绝对控股;
年,在报请市国资委批复同意后,北汽集团将持有的北汽有限51%股权转让给北京汽车装配厂,北京汽车装配厂实现对北汽有限%控股,北汽集团及所属企业不再持有北汽有限股权;
自此,北京汽车制造厂有限公司与北汽集团不再具有股权关系,北京汽车制造厂有限公司产权性质为民营企业。
年,北京汽车装配厂出资收购了北汽制造厂有限公司,北汽制造从此由国有企业变成民营企业;
年,富路集团通过青岛富路实现了对北汽制造的间接控股,还将北汽制造的总部由北京搬到了青岛,也就是眼下我们说的全新的生产企业;
年2月,富路集团又将北汽制造转卖给了魏桥创业集团;
几经辗转,北汽制造和北汽集团之间早已没有任何关联。而如今的,也已不再是当年越野车鼻祖BJ。
如此复杂的历史背景也让北汽集团和北汽制造关于“BJ”“北汽”等商标归属权问题一直产生争议。
早在年北汽制造就申请过“北京汽车”的商标,但不到一年时间商标申请就被驳回,年,北汽制造继续申请“北汽”商标,随后又被驳回。
年,北汽集团也分别申请“北汽”“BJ”商标,涉及门类包含运输工具、建筑修理、运输贮藏等多个方面,均被驳回。目前,北汽集团重新申请的“北汽”“BJ”商标仍处于异议程序中。
年6月6日,新正式发布,由单一车型升级为单一品牌。
值得注意的是,新车标没有沿用老款的“北”字车标和“BJ”商标字样,而是将“”三个数字单独立于车头。
总之,任何形式的博弈终点都是产品与技术,北汽集团和北汽制造,谁才是正统,还得靠实力竞争。
纵观两家之间关于商标权的争夺,颇有点汽车界“王老吉”之争的感觉。近年来,司法实践中出现了大量的商标纠纷,其中不乏知名企业。
商标的法律风险是影响企业品牌运营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然而很多企业并未主动进行知识产权风险防控,而是在纠纷爆发后被动应对,不仅会影响企业发展战略,进而导致企业治理混乱,内耗严重,反过来又会严重影响品牌本身。
商标纠纷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商标侵权及不正当竞争纠纷尤为复杂,建议企业向专业机构咨询求助,尽量做好知识产权风险排查和预防工作,积极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消除隐患,建议您:
(一)努力增强防范商标侵权风险意识
(二)及时注册商标
(三)加强商标管理
(四)发现侵权及时采取救济手段